用中医药防止肿瘤复发和转移的方法

上次讲到中医药防止肿瘤复发和转移的原理,现在我们谈谈具体的方法:

1.防复发转移的第一阶段——手术后一周即行中医药扶正治疗。

恶性肿瘤术后多少时间进行中医治疗,目前国内没有统一的标准,多数肿瘤临床工作者主张术后休息4周后就开始化疗。而病人术后一周后即可行中医扶正治疗来预防复发转移。原因如下:(1)手术中一些微小的癌灶隐匿性强,难以发现,一个直径1 mm大的肿块就包含有106之多的肿瘤细胞,单靠外科医生的肉眼识别,难免会有“漏网之鱼”,给日后的复发转移埋下隐患;(2)从免疫学角度来看,中晚期恶性肿瘤进展迅速,侵袭力强,说明机体免疫处于抑制和麻痹状态,手术的创伤又会损伤患者的正气,造成气血亏虚,津液损耗,免疫力进一步减低,直接削弱了机体的免疫监视及免疫清除功能,降低了对癌细胞的抑制,给其复发转移提供了条件。所以为了尽快提高患者术后的机体免疫力以遏制残存的癌细胞,术后一周就应开始进行为期2~3周的中医扶正治疗方案。至于如何扶正培本还需通过辨证,根据气血津液何者亏虚,肺脾肾三脏哪脏不足,辨明阴阳的消长盛衰,“谨察阴阳所在而调之,以平为期”。

主要选用的扶正中药有人参,灵芝,黄芪等,日本从人参中提取有效成分人参皂苷Rg3,Rg3是从中药人参中提取的一种四环三萜皂甙,Rg3具有较好的抗肿瘤、抗转移作用。药理研究表明,Rg3能显著提高荷瘤小鼠的免疫功能;抑制肿瘤内新生血管形成,阻止脱落癌细胞在血管壁的着床;抑制肿瘤细胞对血管壁基膜的浸润,有显著抗浸润、抗转移作用。灵芝酸可提高免疫功能;黄芪富含粗多糖和皂甙,能抗辐射损伤。可帮助 肿瘤患者减轻放化疗副作用,提高免疫力。

 

2.西医“祛邪”阶段——中医药减毒扶正

为了驱除术后复发转移的根源,全力杀灭残存的癌毒,术后扶正之后当进行放化疗。这是西医“祛邪”的阶段,但应结合扶正中药或调理中药来减轻西医治疗带来的毒副反应。多表现出神疲乏力、腰膝酸软、毛发脱落、记忆力下降等症状,均属邪毒伤肾,肺肾精气两亏之证,并且通常还会有不同程度的消化道反应,患者往往表现出恶心纳呆、胃脘嘈杂、隐痛、吞酸、舌苔白腻或黄白腻等症状,这是毒素内蕴,胃失和降,受纳腐熟之功受损所致。用药须以顾护胃气为首要,脾胃为生化之源,化源乏竭,病必不治。临床上常用益气健脾、清热化湿和胃之法,以四君子汤类方剂投之。减轻了消化道的毒副反应。中医药恰当、有效地扶正减毒,为放化疗的顺利进行扫清了障碍,为复发转移的防治作出了贡献。

 

3.扶正祛邪并重——抗复发转移主要阶段

本阶段中医“扶正祛邪并重”。西医肿瘤专家通常认为手术+放化疗结束后,基本上已完成了整个治疗方案。实际上这是“被动”、“静止”的思维方法,是不能有效降低术后复发转移,不能明显延长生存期的。理论上讲,直径1cm的肿块含有1×109个癌细胞,成为临床可诊断的癌灶,即使化疗非常有效,癌细胞被杀灭99.999%,即达5个对数级杀灭,体内仍残存1×104个癌细胞,此时病人已处于临床完全缓解阶段。而这些残存的癌细胞在免疫功能低下或产生耐药的状态下,会获得“逃逸”,继续增殖,为日后的复发转移埋下“种子”。当然其中还有许多更为复杂,未被人们所认识的机制。这就是我们中医肿瘤工作者提出的综合治疗抗复发转移的优势之所在。

 

为了使病人经放化疗后的免疫功能和骨髓造血功能得到良好恢复,为了达到阴阳的动态平衡,较好地维持机体内环境的稳定,巩固疗效。这一阶段的中医扶正照样不可少,但须联合中医解毒抗癌治疗。总体上看,肿瘤术后,虽经化疗介入等“祛邪”治疗,但仍将是一个邪正相争长期存在的过程,一旦防治不当仍会出现复发转移。

 

在以上各个阶段,即便是出现了复发转移,中医依然能够通过整体观指导下的辩证论治进行治疗,控制肿瘤生长,减缓病情发展速度,达到带瘤生存,延长生命的目的。治疗上扶正祛邪并举,具有增加机体抗癌力,同时抑杀可能未尽的癌毒,防止其流注播散,达到明显降低复发转移速度、延长生存期的目的。

中医药防治肿瘤术后复发转移的优势在于分阶段反复调整机体的平衡,通过调和气血阴阳,减毒抗癌,来调节机体的内环境,保持平衡的稳态,使肿瘤患者健康生存。

发表在 Type A | 用中医药防止肿瘤复发和转移的方法已关闭评论